发布时间:2015-04-14 10:43:23 来源: 浏览量:11519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才兼备的教育经济与管理方面的高层次研究和管理专业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愿意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才智,热爱中国文化;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忠于职守,坚持职业道德,坚守学术操行;有良好的公共道德素养,严于律己,公正守法。
2、掌握公共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研究、编辑出版和规划工作;胜任教育科学领域的学术组织管理和团队攻关工作,为进一步的学术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4、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健康习惯和不畏困难的进取精神。
二、研究方向
1、教育经济研究
主要研究教育经济学的一般理论、研究方法和前沿问题,掌握教育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为进一步研究教育经济与管理理论的数理模型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育管理研究
主要研究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前沿问题,并加以分析教育管理的实际问题。
3、教育财政与学校财务研究
主要研究教育的公共支出,教育经费及其筹措,教育经费负担,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经费管理,学校财务及其管理等;旨在掌握教育财政和学校财务运行的一般原理和分析方法,解决教育组织特别是学校教育财政运作方面的实际问题。
4、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
主要研究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前沿问题,关注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实际问题。
5、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
主要研究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动态趋势、现实问题以及学校安全教育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
三、学习年限
1. 实行以三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为2~3年,最长不超过4年,其中课程学习一般为三个学期。
2. 根据本学科实际,提前毕业者必须达到如下标准:①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2年;②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且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③必须在教育学科领域的CSSCI(含扩展板)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或者在权威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见附表)
课程分为必修课(含全校公共必修课、学科通开课、研究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等三类。
学生应修满的学分总数不少于42学分。其中:全校公共必修课5学分;学科通开课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10学分;选修课7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课程教学应根据课程内容与特点确定具体的方式,教师可以自由运用“讲授”、“讨论”、“自学”和“实践”等方式。考核方式也由授课教师确定,可以从“笔试”、“口试”、“提交报告”、“课程论文”、“考查”等方式中具体确定。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本科生必修课,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出发,立足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等,确立论文选题,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安排在第四学期,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应少于三名(包括导师)。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论文撰写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形式可以多样化,并有一定的创新要求。论文字数要求在3万字以上。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并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在本学科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或公开出版的论文集)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排名第一,硕士生排名第二)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且成绩优秀,创新能力强;必须在教育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排名第一,硕士生排名第二)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CSSCI(含扩展板)期刊上) 或者在权威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5、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11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
本专业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实践环节在第四学期进行。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校内外相关部门结合专业参加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3个月。实践活动结束后,由相关部门对参加实践的学生做全面的鉴定。参加实习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和《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计2学分。
2、中期考核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大致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三种情况。
七、培养方式
1、以导师为中心,组成集体指导小组,重视本专业科研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建立与相关、相近、相邻专业方向的交叉联系;因材施教,强调自学和对话式、讨论式教学,发挥导师和研究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学者的集体培养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培养,探索建立学术、实务双导师制。
3、要求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相关课程,修读学分至少达到3学分。鼓励研究生跨校、跨单位参加学术活动和课程研修。
4、积极搭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联合培养、课程互认、海外实习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进程。
5、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学术训练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6、加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与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规定本学科研究生必读和选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学科前沿著作、主要专业学术期刊等目录,并以读书报告会形式进行检查。
7、导师(或研究生指导小组)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1个月内制订出合理的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等做出具体安排。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047003)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类别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英文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学位课
| 公共必修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2
| 36
| 1
| 5学分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Marxism and Social Scientific
Methodology
| 1
| 18
| 1
|
| 第一外国语
| First Foreign Language
| 2
| 72
| 1
|
学科通开课
|
| 公共管理专题
| Projects of Public Management
| 2
| 36
| 1
| 8学分
|
| 公共经济研究
| Research of Public Economics
| 2
| 36
| 1
|
| 公共政策研究
| Research of Public Policy
| 2
| 36
| 1
|
| 学科研究方法
| Methodology for Subject
| 2
| 36
| 1
|
研究方向必修课
|
| 教育基本理论专题
| Projects of Basic Pedagogy Principles
| 2
| 36
| 1
| 10学分
|
| 专业外语
|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
| 2
| 36
| 2
|
| 学校领导与安全管理专题
| Topics for School Leadership and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 2
| 36
| 2
|
| 教育资源管理专题
| Topics for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Resources
| 2
| 36
| 3
|
| 教育财政与学校财务专题
| Topics for Education Finance and School Finance
| 2
| 36
| 3
|
选修课
|
| 教育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 Method of Cost-benefit Analyses for Education
| 1
| 18
| 3
| 7学分,要求学生跨专业选修至少1学分
|
| 教育发展研究专题
| Topics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 1
| 18
| 2
|
| 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
|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Career
| 1
| 18
| 2
|
| 创新与创业教育专题
| Topic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 1
| 18
| 3
|
| 教育名著导读
| Classics on Education
| 1
| 18
| 3
|
| 还可跨专业选修其他课程,如第二外国语等课程
|
补修课
|
| 普通心理学
| General
Psychology
| 入学前未修该两门课程者必须补修,不计学分
|
| 中外教育史
| The
Education History ofChinaand Abroad
|
其它学习项目
|
| 学术讲座
| Academic
Seminar
| 1
| 1-6学期,共2学分
|
| 社会实践
| Teaching
Practice
| 1
|
| | | | | | | | | | |
附:本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与期刊杂志
必读书目:
1.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肖宗六著:《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司晓宏著:《教育管理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程斯辉著:《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5.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1-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年版
6.藤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1-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年版
7.李连宁、孙葆森主编:《学校教育法制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8.郝维谦、李连宁主编:《各国教育法制的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沈宗灵主编:《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1.黄明东著:《中美法高校教师法律地位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12.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罗伯特·G·欧文斯著:《教育组织行为学:适应性领导与学校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 张俊华著:《教育领导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肖昊著:《教育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蒲蕊编著:《教育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18.罗默:《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19.默顿:《科学社会学》,商务印书馆
20.厉以宁、吴易风、李懿:《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商务印书馆
21.加里·德斯勒、曾湘泉等:《人力資源管理》(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2.雷蒙德·A·諾伊等著,劉昕譯:《人力資源管理——赢得竞争優勢》(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3.埃文·M·伯曼等《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4.萧鸣政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5.颜爱民著:《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27.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敎育哲学》,浙江敎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敎育》,人民敎育出版社2001年版
29.闵维方:《高等敎育运行机制硏究》,人民敎育出版社2002年版
30.D.B.约翰斯通著,沈红、李红桃译:《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选读书目:
1.劳凯声主编:《教育法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美)弗鲁博顿、(德)芮切特:《新制定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商务印书馆
3.朱运治主编:《教育法学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厉以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5.范先佐:《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6.张尚鷟(zhuo)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张树义主编:《行政法学新论》,时事出版社1991年版。
8.袁振国主编:《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孙光:《现代政策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著,刘李胜、郑明哲、陆震纶等译:《领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美]查尔斯·林布隆著,朱国斌译:《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2.曼昆:《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13.周农建著:《决策学的新视野》,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4.桑玉成,刘百鸣著:《公共政策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黄明东著:《教育政策与法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6.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17.刘易斯:《增长与波动》,华夏出版社
18.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商务印书馆
19.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1.凯恩斯:《货币论》,商务印书馆
22.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理学》(第9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斯蒂芬·P·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第1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5.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戴维·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7. E·马克·汉森著:《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第5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郑燕祥著:《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9.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威廉·G·坎宁安、保拉·A·科尔代罗著:《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1. 托马斯·J·萨乔万尼著:《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2.埃德蒙·金 著:《别国的学:臀颐堑难!袢毡冉辖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3.约翰·丘伯等:《政治、市场与学校》,教育科学出版社
34.波·达林主编:《理论与实践: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6.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7.黄崴著:《教育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8.吴冬梅,等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39.MBA核心课案例教学推荐教材:《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赵曙明、罗伯特·马西斯 等:《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4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敎育学》,福建敎育出版社1995年版
42.Randall Curren 主编(彭正梅等译):《教育哲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3.大卫·G·阿姆斯特朗等:教育学导论(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4.加里G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
45.约翰·桑切克著(周冠英、王学成译):《教育心理学》(第2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46.王璞主编:《人力资源管理 ——工具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期刊杂志
序号
| 刊名
| 期刊信息
|
1
| 教育研究
|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100088)(010)82014985
|
2
| 高等教育研究
| 武汉市武昌喻家山华中科技大学(430074)(027)87543893
|
3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北京市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部(100871)(010)62751216
62754971
|
4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 北京市清华大学文南楼403室(100084)(010)62788995
|
5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021)62232305
|
6
| 比较教育研究
|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100875)(010)58808310
|
7
| 教育与经济
|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澳门新浦京665535com(430079)(027)67865330
|
8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华中师大三号楼(430079)(027)67868275
|
9
| 教师教育研究
|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100875)(010)58807942
|
10
| 教育学报
|
上一篇:高等教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下一篇:关于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工作的通知